暑假到了,住在美國的表哥準備回臺灣的高雄外婆家玩,出發前一天表哥在通訊軟體上詢問小兵:

你看得出來上面的對話,哪幾句有問題嗎?
一般人常常分不清氣候和天氣差異為何,把兩者混為一談。「天氣」是指定點和定時的大氣狀態,為目前正在發生或是明天或不久的未來有可能發生的氣象,譬如氣溫、風向、風速、降水、能見度、氣壓等,以及我們能夠看到或感覺到的晴、雨、溼、暖等大氣現象。

氣候一詞由古希臘語Klima演變而來,原意為傾向、趨勢,是指一個地方長時間的天氣現象的平均狀態和改變,時間可能為數月到數百萬年,也包括極端現象的變化在內。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規定,氣候統計資料至少要30年,才能顯示出一個地方的氣候特徵。譬如臺灣有7個100年以上的氣象站,所記錄的百年溫度和降雨變化特徵就屬於氣候變化的一種。
氣候可以被看作是天氣的背景狀況,它與整個地球系統:包括大氣、陸地、海洋、雪、冰、和生物等共同形成的全球環境狀態相關,在這樣長時間尺度的氣候背景下,決定了每一天天氣的狀態。
總而言之,天氣是指短時間內大氣的變化情形、是具有多變性的。在相同的時間,高雄和臺北的天氣不會完全相同,即使同一縣市、相同時間的天氣也常不相同。氣候則是代表長時間的天氣平均狀態,一個地方的地理位置、高度、地形會對該地的氣候特徵產生很大的影響。

現在你知道上面的對話錯在哪裡了嗎?讓我們來訂正一下。
「臺灣的氣候怎麼樣?」
「臺灣的氣候全年溫暖,春冬的氣溫變化較大,平均溫度大約22度,氣候宜人,很適合來遊玩喔。」
四季為一整年的氣象變化情況,透過長時間天氣變化的平均值來區分,因此全年的氣象特徵用「氣候」來表達為正確的用法。
「那高雄明天的天氣好嗎?」明天是指特定時間內的所能感受到的氣象狀況,以「天氣」來詢問是正確的用法。
「現在正是臺灣的夏天,高雄的氣候通常會比較炎熱,而且午後常會有雷陣雨,記得要攜帶雨具。」
氣候應用於較長時間的氣象變化,單一日所能感受到的氣溫、降雨率等變化應使用「天氣」一詞。
臺灣的氣候
那你知道臺灣的氣候特徵嗎?
在春季,大家常常關心『春雷』何時響,因為春雷的意義代表著漸漸地有南風將暖空氣從南海帶到臺灣上空,溫度雖然會比1、2月的時候回升一些,但是,此時大陸冷氣團仍有機會南下影響臺灣,只要冷鋒一報到,冷暖空氣交會,對流雲系發展旺盛,晴朗的天氣馬上轉為陰冷潮溼,甚至伴隨閃電打雷的現象,『春無三日晴』便是形容臺灣春季天氣善變,前一刻還晴天,下一刻卻突然下起雨來。
氣候統計上,5月中旬起,西南風更強,和東北風勢均力敵,冷暖空氣在臺灣與中國南方附近對峙,形成滯留鋒面;6月中旬後,西南風再增強,將滯留鋒面北推至影響中國長江流域(華中),時值當地黃梅成熟時節,故稱之為『梅雨』。
夏季的臺灣天氣炎熱、日照強烈而蒸發旺盛,使氣流迅速上升,產生午後驟雨,降雨後又迅速放晴。這種陣雨經常雷聲大作,但是來得快去得也快,為炎夏稍解暑氣,常見的諺語「西北雨,落不過田埂」就是在形容這種天氣的特色。颱風也是臺灣地區夏、秋兩季常見的天氣現象,颱風發源於熱帶海洋,當海面有足夠的熱量與水氣時,便有機會發展成熱帶低氣壓,當低壓增強且風速加大時,即可能生成颱風。颱風常會帶來強風與豪雨,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山崩、土石流,釀成重大災害,並威脅人民的生命財產;但颱風所帶來的豐沛雨水也是臺灣重要的水資源。

秋季則因來自西伯利亞與蒙古的冷高壓逐漸增強,冷空氣推著暖空氣,形成一道道的鋒面通過臺灣,鋒面後方的東北季風,為北臺灣帶來涼空氣,使溫度稍微下降,所以北臺灣午後發生雷陣雨的頻率降低,但是中南部地區還是因為天氣仍熱,山區午後雷陣雨的型態會持續到10至11月份後才結束。雖然時有涼空氣南下,但是偶爾仍會有短短幾天非常炎熱,天氣好像老虎一般兇猛,所以人們就用「秋老虎」來形容這種秋天偶爾出現的高溫天氣現象。
冬季因為有來自西伯利亞與蒙古的冷氣團南下,帶來一波一波的冷空氣,使氣溫急遽下降,當臺北溫度降到10℃以下時,就可稱為「寒流」。寒流來襲經常造成農作物凍傷、養殖魚類大量暴斃,是臺灣一大天氣災害。當受到東北季風影響時,臺灣北部及東北部屬於迎風面,會攔截東北風帶來的水氣,因此有著充沛雨量;而此時的中南部地區則屬於背風面,天氣大多晴朗穩定,為少雨的乾季。
透過這些氣候諺語,我們可以輕易瞭解臺灣的氣候特徵。現在你分清楚什麼是氣候、什麼是天氣了嗎?下次別再傻傻分不清楚,雞同鴨講囉!